MIT新研究:AI写作工具使用或致大脑活跃度下滑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近期公布了一项引人深思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在写作过程中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例如ChatGPT,对人类大脑活跃度可能产生的效应。这项研究的焦点在于,当人们利用AI助手完成论文写作时,大脑的认知负担似乎会有所累积。

实验设计巧妙地将参与者分为三组:一组完全依靠自身思维,一组借助搜索引擎辅助,还有一组则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诸如ChatGPT。研究者运用脑电图(EEG)技术,监测了参与者在执行写作任务时的大脑活动水平,并深入观察了神经元的活跃状态。研究团队还采纳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论文进行了深度剖析与评估,以此衡量参与者的记忆力。

实验中,参与者被轮换至不同组别,共经历了四次测试,旨在全面探究不同写作模式对大脑活动、语言处理技巧以及记忆测试成绩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各组参与者的神经连接模式呈现出显著差异,这反映了他们各自采取的不同认知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使用了AI工具的参与者,在脑电波活动及各项测试中,成绩相对不甚理想。

进一步的分析指出,随着AI工具使用频率的增加,大脑活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而言,仅依靠个人思维的组别在神经网络连接方面展现出最为强劲的表现,而使用搜索引擎的组别则位于中间水平,利用大型语言模型的组别表现最弱。尤为值得关注的是,LLM组的参与者在完成论文后,难以准确复述自己所写内容。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英语教师们的关注。他们认为,虽然AI生成的论文在语言和结构上近乎无懈可击,但却显得过于机械,缺乏个性化的色彩与深度,仿佛“缺失了灵魂”。由此可见,依赖AI写作工具确实对大脑活动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尽管社会正朝着人工智能通用智能(AGI)乃至超智能的方向稳步迈进,人工神经网络在解决重大科学与工程难题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当前对这类AI工具的过度依赖,或许正悄无声息地削弱个体的脑功能。

研究要点汇总如下: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