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DC中国发布了关于安全智能体市场的最新概览,揭示了AI在安全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据IDC预测,至2028年,中国安全智能体相关应用市场的规模将激增至1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惊人的230%。这一数据无疑表明,AI正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而安全能力与AI的融合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回顾历史,早在2003年,赛门铁克便已开始尝试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恶意软件特征码的开发,开启了AI在安全领域的初步探索。时至今日,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小模型能力已广泛融入安全检测、分析及响应产品中,显著提升了威胁检测的效率与准确性。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其在数据泛化、内容创造及交互能力上的优势,将进一步推动安全自动化与流程化的进程,助力用户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防护。
近年来,生成式AI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步伐明显加快,众多技术服务提供商纷纷推出安全大模型与安全智能体相关产品。IDC针对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的最新调研显示,未来1至3年内,61%的中国客户计划采购安全大模型产品和服务,而28%的用户则期望通过免费方式获取大模型赋能的网络安全产品。这一系列数据预示着,中国安全大模型市场即将迎来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在此次发布的《中国安全智能体市场概览》报告中,IDC详细调研了中国安全智能体市场的现状,旨在帮助市场全面了解安全智能体技术的历史发展及未来趋势,并为技术买家提供采购与建设建议。报告指出,生成式AI为安全智能体提供了强大的能力支撑,2025年后,每个具体用例将转化为一个智能体,专门处理单一事务,为客户赋能。IDC将安全智能体的应用划分为六大类别,包括安全运营、安全检测、数据安全、代码安全、安全合规及安全攻防智能体。
面对琳琅满目的安全智能体产品,IDC为最终用户提供了以下建议:首先,应明确区分安全智能体(AI Agent)与自主安全智能体集群(Agentic AI)的概念,前者侧重于提升效果,后者则更注重效率提升,通过自动化已知任务与流程并进行反馈核查,两者协同工作,共同实现自主化、自动化的安全防御。其次,安全智能体的建设需分阶段进行,用户需为构建安全智能体与自主安全智能体集群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数据、工具、通信框架等方面的准备。然而,无论智能体的能力多么强大,人类参与流程仍是不可或缺的,以确保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后,用户在部署AI相关应用时,应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与道德性,关注AI的可解释性、公平性、透明度、准确性、可溯源性及对抗鲁棒性,这些要素需贯穿于AI建设的全过程。
IDC中国网络安全市场高级分析师王一汀表示,当前中国安全智能体市场仍处于产品快速迭代的初期阶段,市场上大量产品的发布与宣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户对安全智能体与自主安全智能体集群概念的混淆,对安全智能体的实现效果及评价机制也存在诸多疑问。随着技术服务提供商产品的不断成熟与客户部署节奏的加快,市场将逐渐形成共识。IDC将持续关注该市场的发展动态。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