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汽车挥别中国生产舞台,日系车企在华面临严峻挑战

三菱汽车近日正式宣布,将全面退出位于中国沈阳的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并停止该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随着这一决定,沈阳航天三菱已正式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而北京赛苜科技则接手了三菱汽车在该公司49%的股份。这一举措标志着三菱汽车已完全撤离其在中国的所有合资企业。

三菱汽车方面表示,鉴于中国汽车产业正快速向电动化转型,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环境进行了重新评估,并据此调整了区域战略,决定终止现有的合资合作关系。这一决策背后,透露出三菱汽车面对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无奈与适应。

据悉,三菱汽车自上世纪70年代起在中国开展业务,通过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业务,率先在中国汽车市场本土化进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沈阳航天三菱与东安三菱两家合资发动机制造公司,曾是三菱在中国的主要发动机供应基地。特别是东安三菱,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发动机年产量突破30万台,2009年更是达到50万台,与比亚迪、哈飞赛马等多家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整车生产领域,三菱汽车同样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与长丰汽车、东南汽车、广汽三菱等车企展开合作。三菱还与哈飞汽车、北京吉普等企业签署了技术许可协议,实现了相关车型的本地化生产。然而,近年来,三菱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逐渐下滑。

以广汽三菱为例,2018年其销量达到巅峰,全年销售14.4万辆,其中主销车型欧蓝德销量超过10万辆。但此后,广汽三菱的销量持续走低,至2022年已降至3.36万辆。同时,公司的财务状况也日益严峻,截至2023年3月31日,广汽三菱的总负债已超过总资产,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面对销量和财务的双重压力,三菱汽车于2023年10月宣布,将对广汽三菱进行结构性改革,终止在中国市场的本地生产。广汽集团同日发布公告称,将对广汽三菱及其销售公司进行股权调整等重组事项,重组完成后,广汽三菱将成为广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广汽埃安则将利用广汽三菱的工厂进行增产扩能。

业内人士指出,三菱的退出并非偶然。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刻,三菱显得步伐迟缓,其末代车型阿图柯不过是换标版的广汽埃安V,且多年未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这一迟缓的策略,使得三菱在新能源车的浪潮中被远远甩在身后。三菱的退出,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史,更是给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从整个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来看,三菱的困境并非个例。在此之前,铃木汽车已退出中国市场,转战其他区域。而仍在坚守的日系车企同样面临严峻形势。2024年,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主流合资品牌在华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斯巴鲁销量更是“腰斩”。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6月,日系主流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份额同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