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新动向:年金与个人养老金投资机制将优化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公布了养老金改革的两大重点方向,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全国31个省份陆续发布养老金调整方案,预计将在7月底前完成补发,今年约有1.5亿退休人员将享受到养老金的上调。

尽管今年的养老金涨幅仅为2%,但人社部明确表示,调整将重点倾向于养老金水平较低的人群。从各省的方案来看,这一政策导向得到了落实。挂钩调整的降幅较为明显,工龄单价普遍降至1元以下,导致缴费年限对养老金增长的影响减弱。例如,一些省份中,缴费30年的人与缴费15年的人之间的差距,可能仅有数元。

挂钩百分比也普遍较低,最高的西藏仅为0.88%,而北京则低至0.15%。这意味着,高养老金群体和低养老金群体在调整中的增长额差距进一步缩小。以北京为例,6000元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增加9元,而3000元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增加4.5元,两者之间的差距仅为4.5元。

然而,尽管政策旨在缩小养老金差距,但长期积累的差异仍然存在。特别是过去20年间,高养老金群体由于历史原因和较高的增长率,与低养老金群体之间的差距已经较大。因此,人社部正在探索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人社部联合多个部门召开会议,透露了养老金改革的两大核心策略。除了现有的基本养老金(第一支柱)外,还将加强年金(第二支柱)和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然而,这两大支柱目前的发展并不理想,主要因为吸引力不足。

为了提升年金的吸引力,人社部计划出台长周期考核机制的指导意见,构建“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这将有助于年金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和员工参与。年金包括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前者主要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后者则面临企业参与度低的问题。随着投资收益的提升,预计将有更多员工主动要求缴纳年金。

在个人养老金方面,人社部正在研究探索“默认投资”机制,旨在开发多策略、低波动的养老产品,并加强投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一举措旨在提高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公众对个人养老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因此,发展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情况是,中低养老金群体往往没有能力参与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障。因此,加强这两大支柱的发展,将更有利于高养老金群体。尽管如此,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仍然对于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