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顺长城基金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引人注目的业绩报告。根据最新数据,截至7月24日股市收盘,该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跃升至6499.68亿元,与去年6月30日的5541.38亿元相比,实现了接近千亿元的增长。这一显著增长背后,指数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成为了推动其规模快速扩张的重要动力。
具体来看,去年6月30日,景顺长城的指数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规模分别为445.29亿元和1837.55亿元。而到了今年7月,这两类基金的规模已分别增长至950.47亿元和2317.2亿元。这一增长趋势反映出公司在固定收益和指数产品布局上的成功。
然而,尽管整体规模取得了亮眼的增长,景顺长城的权益类产品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混合型基金陷入了规模持续缩水的困境。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混合型基金的规模为1072.3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64.06亿元,减少了近200亿元。与2021年达到的最高峰2161.79亿元相比,混合型基金的规模更是直接减半,目前在同类排名中已跌至第八位。
景顺长城曾以权益投资业绩突出而闻名。在2018年至2021年的白马股牛市中,该公司的权益投资业绩一度在行业内独占鳌头。海通研究所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显示,景顺长城在近十年、近七年和近五年的权益类大型公司排名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明星基金经理如刘彦春、鲍无可和杨锐文等人更是成为了公司的“黄金时代”的代表性人物。
然而,随着市场风格的转变,景顺长城的权益类业务开始遭遇挑战。特别是在2022年,市场风格转向科技成长赛道,而坚守白酒、消费等传统价值的策略则表现不佳。以刘彦春为例,其管理的多只基金近两年业绩均为负,代表作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A更是亏损严重,基金规模大幅下降。
权益类业务的下滑背后,景顺长城的发展重心逐渐转向固收类产品。自2020年前任董事长李进上任以来,面对市场调整期,公司加大了对固收类产品的投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一季度,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了3.85倍,货币基金规模也有所增长。然而,这种“重固收、轻权益”的发展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公司整体规模的增长,但也暴露了公司在权益类业务上的短板。
与银行系基金公司相比,景顺长城缺乏稳定的渠道支持和客户资源,在固收领域存在先天不足。特别是在ETF赛道上,公司的ETF管理规模虽然排名靠前,但产品数量较少,显示出资源劣势。“重固收、轻权益”的发展策略也对公司的利润端造成了不利影响,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率远高于债券基金,因此混合型基金规模的下滑影响了公司整体业绩的提升。
近期,景顺长城基金宣布李进因任职到期将卸任董事长,由总经理康乐代为履行。这一人事变动或许预示着公司将再度聚焦权益类业务。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景顺长城需要迅速调整策略,以应对权益类业务的挑战。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