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汽车芯片赛道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作为无线传感SoC领域的领军企业,琻捷电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琻捷电子”)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这一动作背后,既蕴含着行业黄金赛道的机遇,也暗藏着企业扩张过程中的隐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汽车无线传感SoC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25亿元跃升至2030年的26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64.4%。琻捷电子凭借技术优势,已占据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市场地位。其产品矩阵覆盖智能轮胎传感、电池监测、通用传感接口等核心场景,客户名单中不乏比亚迪、理想汽车、宁德时代等产业巨头。招股书显示,公司在中国前十汽车OEM中的覆盖率达100%,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渗透力。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芯片企业,由复旦大学校友李梦雄与李曙光共同创立。IPO前,两位创始人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约32.25%的股权。资本层面,琻捷电子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混改基金、经纬中国、吉利汽车等产业与财务投资者。去年11月D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36.35亿元。
财务数据呈现“高增长与高亏损并存”的特征。2022年至2024年,公司总收入从1.04亿元增至3.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83.0%;但同期净亏损分别达2.05亿元、3.56亿元和3.51亿元。若剔除金融工具负债变动等非经常性因素,2024年经调整亏损为9720万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收窄至1570.4万元。
客户集中度风险成为首要挑战。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了52.1%的收入,其中不乏单一客户占比超20%的情况。这种依赖性在芯片行业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公司存货水平从2023年底的1.8亿元攀升至2025年6月的2.3亿元,存货周转天数长达310天。旧型号芯片可能因技术升级而面临价值缩水风险,直接冲击利润表现。
与黑芝麻智能等专注智能驾驶计算的企业不同,琻捷电子选择深耕无线传感领域。这种差异化定位使其在汽车安全、电池管理等细分场景建立技术壁垒,但也面临应用场景相对集中的局限。尽管产品已拓展至工业、储能领域,但汽车行业仍贡献超九成收入。
港股上市被视为破解发展困局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投入与产能扩张,缓解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港股市场对半导体企业的估值体系更趋成熟,有助于吸引欧洲等海外客户。但成功与否取决于两大核心: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海外订单,以及能否建立更均衡的客户结构。
当前,新能源汽车芯片赛道竞争日益激烈。海外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占据高端市场,国内同行则通过价格战争夺份额。琻捷电子若想巩固“隐形冠军”地位,需在技术研发与商业落地间找到平衡点。正如招股书所揭示的,这家芯片企业的IPO之旅,既是资本市场的“输血”行动,也是检验其商业化能力的“压力测试”。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